|
乳房疼痛竟是带状疱疹?警惕这种会"声东击西"的病毒
|
|
发布时间:2025/10/11 阅读次数: 46次 |
|
|
-----------------------------------------------------------------------------------------------------------------------------------------------
|
45岁的李女士深受右侧乳房疼痛的困扰,触摸时痛感如电流般窜至后背。由于有乳腺增生的病史,又担心男医生诊治的尴尬,让她在诊室门口徘徊了很久后,小声地问了一句,乳房疼痛是不是要到妇产科看?要不要做个彩超看看? 我正面回应后,打消了她的疑虑。问诊开始了,一切都对答如流。单侧乳房疼痛3天,电击样,持续性……当我问到皮肤上是否发现“红色的小水疱”时,她回答得很坚决,绝对没有! 在家属的陪伴下,我查看了患者的前胸、后背。果不其然,患者的后背发现了真凶——带状疱疹。当我用手机拍给她看时,她瞬间惊讶起来,说,医生你为什么会查看后背?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当我告诉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她又打破砂锅问到底地一问接着一问。 那么,带状疱疹到底是什么病呢?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引发的皮肤病,主要是身体单侧出现一串串水疱,伴火烧样、电击样疾病感,主要出现在胸腹部及背部,主要诊治方法为抗病毒,辅以止痛、营养神经类药物。早期(出疹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约50%,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专攻神经组织,当它侵犯胸段脊神经时,病毒会沿着肋间神经分支蔓延:侵犯背侧主支会引发背部灼痛、出现疱疹;侵犯前皮支则会延伸至胸前壁和乳房区域。这种"乳房疾病",其实是病毒在玩"障眼法"。孕期/哺乳期女性若出现单侧乳房疼痛,需与乳腺炎鉴别——带状疱疹不会引起乳汁淤积,发热不明显,体温多<38.5℃。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规范称谓为蛇串疮,又名缠腰火丹、水带疮、蛇丹、蛛蛛疮。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聚集性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烧或电击样。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较重,多数患者很少复发。发病前局部皮肤感觉过敏,会出现灼热刺痛,部分人会有全身乏力、轻度发热等不适感。有的人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而有的人会在疼痛发生1-3天或更长时间才会出现皮疹,老年人、体质虚弱的人疼痛明显,疼痛范围较大。少数人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疼痛。 中医学认为,蛇串疮病因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湿邪下注、火毒炽盛有关,病机为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可发于头面部、胸背部、下肢等部位。诊治主要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外用需根据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辨证使用玉露膏、三黄洗剂、黄连膏、青黛膏、九一散等,也可辅以针灸(围针、火针)等方法。发病期间宜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肥腻、鱼腥发物。皮疹局部忌用热水烫洗,防止皮损范围感染。贴身衣服宜柔软宽松,以减少摩擦。皮疹局部忌用刺激性强的软膏,防止皮损范围扩大。 50岁以上糖尿病、肿瘤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已患病者康复后,仍推荐接种以预防复发。 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限性疼痛时,不妨观察是否有"疼痛轨迹"——这种沿着特定神经走向发展的疼痛模式,正是带状疱疹留下的蛛丝马迹。如疼痛持续不缓解,需要反复查看皮肤变化情况。临床工作中,做好全面的体格检查同样重要,通过简单地查体能及时捕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信号,这样就能破解病毒的"伪装术",避免误诊误治。
医务科:王三学 |
·
上一篇:没有了 |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