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疏忽引发的连锁危机:被忽视的糖尿病随访有多可怕?
|
|
发布时间:2025/10/11 阅读次数: 45次 |
|
|
-----------------------------------------------------------------------------------------------------------------------------------------------
|
凌晨两点,急诊室的抢救灯亮起,他被推进了ICU。他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嘴里不断呢喃着“渴……”。家属焦急地向医生描述:“他最近总说乏力,以为是累着了,今天突然开始呕吐、喘气,怎么叫都叫不醒。” 血糖仪显示,他的血糖值高达33mmol/L,酮体呈强阳性,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可能致命的急性并发症。 回溯他的患病历程,本可以避免这场危机。五年前,他是2型糖尿病,医生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包括每日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还特别叮嘱每三个月要到医院复查。刚开始的半年,他严格遵医嘱,血糖控制得不错。 然而,随着身体逐渐适应,他开始松懈。先是觉得测血糖麻烦,后来甚至把胰岛素的剂量减半。更糟糕的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出现多饮、多食等症状,就不需要总往医院跑。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再没去过医院,饮食上也逐渐放松,经常吃高糖高脂的食物,还恢复了喝酒的习惯。糖尿病科医生工作照直到这次入院前一个月,他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总是提不起精神,还频繁起夜。家人劝他去医院,他却不当回事,觉得就是最近累了,休息休息就好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差点要了他的命。经过一周的抢救和诊疗,患者终于脱离危险,但医生严肃地告诉他:“如果能按时随访,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完全可以避免这次危机。” 糖尿病随访,究竟有多重要? 糖尿病随访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守护健康的关键防线。定期随访能让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评估病情,调整用药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像他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很多糖尿病患者不能坚持定期随访,而在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中,大多数存在随访不规律的问题。 随访中藏着哪些健康密码? 1.精准监测指标:除了血糖,还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这些数据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和肾脏健康状态。 2.个性化方案调整: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定期随访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避免药物失效。 3.早期发现并发症:糖尿病会损害心脏、眼睛、肾脏等多个器官,通过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等,能在并发症早期进行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科学随访,记住这些要点 初诊患者: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在确诊后的1 - 2周内进行首次随访。此次随访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诊疗方案的可行性,并给予初步的生活方式指导。 之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病情稳定程度,在1 - 3个月内安排第二次随访。若血糖控制不佳或有其他健康问题,可能需要更短的时间间隔,如1 - 2个月进行随访。 病情稳定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且病情稳定患者,每3个月应进行一次常规随访。在随访时,需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如测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评估并发症情况等。 病情不稳定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病情不稳定或伴有急性并发症患者,随访频率要显著增加。可能需要每周或每2周随访一次,以便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 特殊情况患者:对于伴有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随访时间需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当患者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后,应在诊疗后的数天至数周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病情恢复情况。 记录要详细:每次随访前,记录好日常血糖、饮食、运动情况,方便医生全面评估。 沟通要主动:主动向医生反馈身体变化,如视力下降、手脚麻木等,这些可能是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他的经历警示我们:糖尿病随访是一场不能松懈的持久战。忽视随访,就是在和并发症“赌命”。只有重视每一次复查,配合医生诊疗,才能将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糖尿病科:马鸿鸿 |
·
上一篇:没有了 |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