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识在2020年1月29日的一个下午,驾驶一辆红色电动轿车,身穿一件胖乎乎的羽绒服,副驾驶的座位上一个附有大红色“护士到家”字样的药箱,安静的待在那里,好像时刻准备来一场新的“救赎”。 迎着午后暖烘烘的日光,车子来到了西轵城大街. “喂,您好我是济源二院护士到家,请问您是王XX家属吗?” 打电话中,抬头四处张望寻找,一百米外一个瘦瘦的,干净利落的白发老太太,慈祥的眼睛笑眯眯的大步迎过来,说起话来清脆又好听。后来才知道老太太是一位成功的抗癌患者,现在专职在家照顾老伴儿。 “哈哈哈,你是二院的吧!在这里在这里!” 眉语间透露着喜悦、期待、紧张……复杂的心情一眼就能看出。 穿过整洁的老院子,撩开厚重的门帘,一间二十平的小房间里,现代化医疗设备和家电一应俱全。这是让我最吃惊的地方。一个消瘦的老伯伯,由于脑出血后遗症,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大眼睛一撇,下嘴片儿一噘,就这样我们相识了。 从此以后每月两次的更换尿管,一次的更换胃管成了我们之间沟通最多的开场白。由于老伯伯有气管切开不能讲话,我和他儿子之间的微信便成了了解老伯伯平日里一般情况最多的地方。 过年了,“孙女儿自己包的糖果,阿姨没有啥好吃的,你们年轻人喜欢这种味道,赶紧给你装一袋子。”老太太说。 老家里种植了几颗桃树,我的婆婆说这个品种可甜了。回济源时,我专门从树上摘了一袋子,送去给老伯伯家里尝尝大甜桃。 由于下乡三个月,进修三个月,见老伯伯的时间越发的少。虽然去外地学习前,把老伯伯更换尿管、胃管的事也交待给了稳妥的同事,但空闲的时候经常有念头闯进大脑“好长时间没见有老伯伯的消息了,微信问问他儿子这段时间情况怎么样。” “情况可以,不错,上一次听你说给加点奶粉,现在免疫力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一个月一次住院……唉!你啥时候回来呢?怎么去了这么长时间?”他儿子说。 “嘿嘿……疫情呢,一天也不让回去。”我说。 终于,6月25日,进修回来了。朋友圈消息一发,除了同事,他的儿子是第一个问我学习结束了的人。没过几分钟,私信就发过来了,“回来了,来吧,等着你给老伯伯换尿管、胃管嘞,后天有空就过来吧!”他儿子说。 哎!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牵挂,至今有920天了。
内一科:张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