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之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遭遇车祸住进二院,手腕被套上了蓝白色的住院标记,行动受限于病房病床之间,就连名氏也暂时变成了“3床”。 万幸,车祸未致骨折,只有脑震荡与肢体面部外伤。头部猛然着地引发的晕眩懵圈,还有脖子硬疼、扭头难等症状,在药物治疗下慢慢减轻。膝盖和手指关节都有挫伤,右脸颊上的擦伤最重,入院时火烧火燎地疼,第二天右半张脸都肿了起来,虚乎乎面包一样,自己耷拉着眼睛都能看见脸颊上的伤痕。 说实话,心情有点不美丽。从刚撞倒时以为要脑出血的心理反应,到cT检查后伤无大碍的心气舒缓,最后才想起刺啦啦燎疼的半张脸,血糊糊惨兮兮,妥妥毁容的节奏哟…… 同病房的老太太82岁,脑梗引发的半身不遂,虽行动不便,却耳聪目明,思维清晰。陪护是位50余岁的中年妇女,每天早起把老太太从病床抱到轮椅上,给老太太端水漱口、洗脸梳头收拾妥当,然后抻床单叠被子,出去买早餐,回来喂饭,有条不紊地伺候着老太太。 起初以为她们是婆媳关系,与爱人私下赞叹着中年妇女的耐心细致与孝顺。后来无意间才得知中年妇女是个护工,月工资3500元,每周末休息一天,已陪护老太太半年有余。 老太太是位退休教师,曾任职某乡镇小学校长多年,有三个女儿,都年过五旬却未到退休年龄,老大老二工作在外地,疫情期间探望陪护多有不便,小闺女虽在身边,但工作繁忙也无暇照顾母亲,于是托亲靠友千挑万选地帮忙找了护工。据说这半年多来,老太太无论在家还是住院,都由护工昼夜陪护,衣食起居收拾安顿的清爽干净。 老太太住院期间,小闺女每天傍晚过来陪伴个把小时,给老太太洗脸洗脚擦洗身子,洗洗涮涮,匆忙而来,又匆忙而去。 偶有一晚,小闺女没有过来,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不时扭头望向病房门口,眼见时间越来越晚,老太太不安地询问护工:霞还来不来了?护工回答:霞昨天不是说过了,今个有事不来了。老太太讪讪不语,不多会又叫着护工:小邓,你给霞打个电话吧,给她说叫林(小闺女女婿)不敢喝恁多酒。护工劝说老太太不要管恁多,这时候估计正吃饭呢不方便接电话。老太太口里答应着不打不打吧不管闲事,可没过几分钟,又招呼着护工给霞打个电话吧。护工无奈,只好拔通电话递与老太太,与闺女一番通话后方才安心上床休息。 不由感叹,人老了,盼望亲情牵挂子女是人之常情,但现实生活却未必能尽如人意,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陪伴成长,陪护老去,优雅休闲一身轻松是奢望,焦头烂额一地鸡毛是常态。 与爱人不由慨叹,老太太这年龄有这样的身体真好,咱到人家这年龄,还不知道胜人家不?! 住院十天,真正见识了二院医生护士从早到晚的辛苦与繁忙。医生查房、治疗、手术、门诊坐诊,护士输液、特护、测血压、量体温、三查七对,业务繁忙的同时,还要轮流值勤院内志愿者岗位服务。印象最深刻的,当数护士每小时到病床前扫码住院卡信息了,白天黑夜,准时准点,"嘀嘀"的声响回荡在病房走廊间。私下询问为啥要一直扫码,护士回答扫码为了随时掌握病人病情与动态。白日里忙活的身影,黑夜里轻巧的脚步,都给病人以无限的安全感与温暖,不由赞叹! 住院十天,儿子在三楼上班,我住在五楼病房,儿子几乎每天上下班都会拐到病房看看,说句话,倒杯水,问问中午想吃啥饭,言行不多,却分外暖彻心扉。 有友探望,知儿子在楼下上班,惊讶地劝说着:哎呀,孩好不容易学个医,不让他出去闯闯以后肯定会后悔,你俩可不能恁自私呀…… 笑而不语,孩子大了,在哪工作是他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有引导义务却没有决定权,孩子愿意留在身边,是幸运,也是幸福。余生且长,保重身体,健康平安!
作者: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