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济源二院外二科收治一位患者(化名王女士),全身大片红肿、瘙痒,有些红肿部位鼓起小水泡,有些表皮已出现破损。


外二科主任李庆军和医生程娟检查发现,王女士深II度烧伤并过敏,烧伤面积非常大,还不是整大块的,烫伤红肿面都是一小圈一小圈的,全身大部分都波及到了。
究竟是什么把这位王女士烧得这么厉害?
罪魁祸首竟是艾灸。
前两天,王女士去艾灸馆艾灸,想着艾灸可以温阳祛湿。躺在按摩床上,工作人员为王女士艾灸全身,王女士感觉很舒服,全身就像被小太阳一样烘烤着,能感觉到皮肤被一层热乎乎的气覆盖了很暖和。还有艾烟的淡淡香味,让人放松平静。慢慢地闭上眼睛,身体发热。工作人员说这种艾灸的反应很好,是身体在运化。
可是,艾灸回来后,王女士有些不对劲,艾灸过的皮肤红肿瘙痒,有些皮肤鼓起水泡,两天过去了,红肿瘙痒症状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严重,此时,王女士身体发生寒颤,温度计一查,我天,37.5℃!这才想起去医院。
经过十几天在外二科的住院治疗,王女士烧伤创面恢复,不再瘙痒。

图片源于网络
艾灸烧伤的早期损伤比较浅,故在真皮和表皮之间形成了水疱,由于各种原因致伤因素未被发现而继续作用,热能蓄积进一步损伤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从而造成了重度烧伤,但早已形成的水疱仍然存在,所以艾灸烫伤患者多因烧伤面积小,且有水疱形成而易将深度烧伤误认为浅度烧伤,自行处理后久久不能愈合才来院求医,导致处理上被动,病程延长,增加患者痛苦。

图片源于网络
现在正值深秋,天气逐渐寒冷,也要谨防低温烫伤。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长期卧床老人等,使用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取暖时,容易出现低温烫伤。老人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一些患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的老人尤需注意。如果使用电热毯,温度不要设得过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更不要长时间地贴近暖气片等取暖设备。在使用热水袋取暖时,不能直接接触皮肤,时间不要过长,尽量避免整夜置于被窝内。
此外,使用“暖宝宝”要选择质量比较好的,不能直接接触皮肤,最好能多隔几层衣服。不宜贴时间过长,最好每隔一段时间揭下来换个部位再贴。此外,切忌贴着“暖宝宝”睡觉,皮肤容易过敏的人、孕妇和婴幼儿尽量少用这样的取暖方式。
办公室:薛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