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科室这十年】10年回顾,我和我们的科室——内一科
|
|
发布时间:2022/12/30 阅读次数: 3067次 |
|
|
-----------------------------------------------------------------------------------------------------------------------------------------------
|
时间过得好快,不觉间,已是十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一起走过的花开馨香的岁月,在似水的流年里浮沉。 2012年10月,26岁的我来到了新的工作环境,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一一拨通了各科室的电话,让护士长把我们带到各自的科室,我们一行五人依次被分配下去,我也被护士长带走了,这一天我成为了内一科的一名护士,这一带就是十年。 护士长常艳丽是我见到的内一科的第一个人。护士长当时好像看出了我对于未知工作的忐忑,笑着对我说:“来了,就好好干!”这六个字,像一道光,引导着我,使我一路走到了现在,而且也把它潜移默化在了工作中。护士的工作是细致的,辛苦的,而作为心内科的护士更需要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反应力和应变能力,第一次看见室颤的迅速电除颤,第一次应对急性心梗的配合用药,第一次给急性心衰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第一次给呼吸衰竭的患者上呼吸机……每一个第一次和无数次都见证了我的成长。 窗外的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我也渐渐地成长,在我慢慢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内一科护士时,科室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6年,科室在薛瑞璐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成立CCU,建立网络医院,急性心梗患者绕行急诊科,绕行CCU一键启动导管室,把握心梗患者救治的黄金120秒,这一项项举措都是在患者打开一条绿色通道,都是在为患者开启一扇生命之门。而我也在此时,从科室调入导管室工作。对于导管室工作者来说,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连着做十几台手术是常态,加班也是习以为常,急诊手术也来的猝不及防。我们见过凌晨两点的街道,昏黄的路灯把影子拉的很长,见过年三十晚上的万家灯火,团圆的日子依然有人忙碌着守护现世安宁,见过黎明时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小区旁的公园已是一片生机。我们24小时手机在线,随叫随到,只为一声呼唤,生命相托。 时光的指针一圈圈的画弧,2018年我重新回到了科室,成为一名CCU护士,从白衣到铅衣,从铅衣到蓝衣,每一次岗位的调整都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全面、更专业的过程。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走到走廊的尽头,墙上赫然挂着一块灰绿相间的牌匾,一扇厚重的铅灰色的门,仿佛都在诉说着它对于生命的敬畏。一扇门,宛如两个世界,却拥有一个信念,门外是心急如焚的家属,门内是不停奔走的医护。为了生命,不分白昼黑夜守护。这里没有奇闻骇事,没有感天动地,有的只是监护室医护人员工作的缩影。7点50准时到岗,床头交接班,每个患者都会从头交到脚,事无巨细;核对医嘱、配药、打针、输液、抽血;喂饭、更衣、尿管护理、口腔护理;监测生命体征;书写护理文书……虽然琐碎,但必不可少。有时到了午餐时间,饭还没吃完,急促的警报声响起,患者心跳骤停,无自主呼吸,大家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建立静脉通路、抢救用药、床旁上IABP……一切就这样急而不乱,忙中有序的进行着。没有命令,病情就是命令;没有指挥官,生命体征就是指挥官。 自从建立胸痛中心以来,内一科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9年,科室筹备成立心脏康复中心,而我也有幸去省级医院进修学习体外反搏技术和心肺运动试验。2020年6月,我市首家心脏康复中心正式授牌成立。2022年,科室再次出发,门诊购置房颤筛查仪、门诊房颤患者信息收集、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经过一系列的前期筹备工作,成功建设了造福广大房颤患者的综合医疗发展项目-房颤中心。也是2022年,科室安排医生护士去省级医院学习ECMO技术。十年来,科室踏实进取的风气一直未变过,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与科室一起成长。 人生不止,岁月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记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流着隐隐的伤痕。因为有你—内一科,回忆充满味道,青春不负韶华,伤痕更加美丽。希望有更多个十年,我们陪你走过。 内一科:李莉莉 |
·
上一篇:没有了 |
|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