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21940057位访问者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医院简介
医院新闻
科室介绍
设备简介
专家介绍
疾病预防
医院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文化
【我们科室这十年】我与外三科的十年
发布时间:
2022/12/30
阅读次数:
3067次
-----------------------------------------------------------------------------------------------------------------------------------------------
又是同样一个周一,又是同样的时间段,我步履匆匆地迈进了值班室的大门。
然后是脱掉外衣,换上护士衣,准备开始日复一日大差不离的工作。
而这一天转过头,瞥见了椅子上陌生年轻的几张脸时,我却忍不住怔了一怔。
啊,周一。
对,新来的实习生。
我看了眼夜班的同事晨起打开通风后还没有关上的窗户,一时间思绪也被丝缕吹进来的秋天的凉风染上了一丝感慨。
又是一月过去了,这一波的实习生们再次轮转科室了呢。
而我在神经外科这里,细数起来已经呆了11年了。
还记得十一年前刚刚来到这里时,我拘谨又青涩,对一切都那么陌生,那么新鲜,做什么都束手束脚,被科室领导叫到名字都会心头一颤,说起话来更是忍不住地小声再小声,仿佛生恐吐出的哪个字眼犯了什么原则性的错误,由此被扫地出门凄凉无助。
那时候的我,不曾想过自己会在一个科室定下来,从此十余年时光里与它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丝风雨每一步坎坷。
到了今天,一次次的春去秋来,时光飞逝,回过神的时候就是十余年过去了。
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可以虚度?
每一份年月,都是值得珍惜的时光。
而在神经外科的这十年,无疑已经是我生命中极为珍贵重要的部分了。
从最初的忐忑畏缩,到逐渐地放开手脚。
从最开始的一言不发,到逐渐地和医生们熟稔,甚至相互大小声。
这里慢慢成了我越发熟悉的另一个家。
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荣幸地陪它一起成长了很多。
回想起来,许多人事物依旧是那么记忆犹新。
这十年里,神经外科的医生们来的来,走的走,退休的退休,已经换了一半;科室的护士们也是有来有走,有辞职的,有中途转科的,相似的笑脸一张张轮换,最终成了今天科室的模样。
十年前,科室里的呼吸机只有一台,而且是简易的,没办法自动打气,需要人工辅助。那是我刚来到这个陌生的科室的第一天,上了半天白班就被安排了夜里来上特护,具体的工作就是半夜坐在患者床前看着患者吸气时挤压一下皮丘,一个小时和人轮换一次。
那天夜里我睡了一个小时,睡得格外熟,格外香。
那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凌晨六点左右时,患者心跳骤停,刚好在旁边挤皮丘的我就这么被拉进了抢救队伍,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实际上手给患者按压心肺复苏。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双手交叉按压在患者心口时我心头的惶恐麻木。
当时大脑里只有一片空白,事后才有余裕结结巴巴地和人讨论按压手法需要注意什么,抢救过程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而待在神经外科,类似的突发病情变化需要立刻抢救的事件每一年甚至每个月都不曾少过。
就这么一年又一年。
科室的呼吸机更新换代,成了自动式,不再需要一个小护士专门在旁边挤压皮丘打气。也从一台到两台,到现在的四台。
从最开始的只有一间抢救室两张床位,重症患者一多就得和其他患者挤在一个屋子里,到现在的建立了专门的重症监护室,里面安排了专门的五张床位。
专业的器械一点一点增加了很多,而当初那个小护士,也在这一点一滴的磨合里,慢慢地成长了许多。
适应了陌生的工作环境与陌生的同事,克服了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点滴障碍与不适。
敢于去面对,才会有适应与成长,克服了困难与障碍,工作与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成功,却帮助了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缓慢但坚定地走到了如今。
而将来,我也依旧坚信我和神经外科,和二院的缘分不止这么一个十年。下一个十年中,我会继续与科室、与医院共同成长,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外三科:苗芳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9-2010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All Rright Reserved
豫ICP备11006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