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一晃在济源二院工作了整整25年。前15年,我从一个学校刚刚毕业的小护士,每天在外一科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停的穿梭着,打针、输液、各种护理技术操作等,一个个来院时愁眉苦脸、痛苦不堪的患者,经过我们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时满脸微笑,并对我们真诚的说声“谢谢大家,你们辛苦啦!”时,我们医护人员打心底感到高兴,作为我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我认为是值得的!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领导们的关心,2007年走上了护士长这个管理岗位,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从2012年开始的这十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对患者服务时,不能只是单纯的为患者做治疗,而要用心去和患者沟通,用心去为患者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给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才能早日康复!而就在这一年,卫生部下发了护理服务改革,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简化护理文书书写,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规范基础护理操作,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安全、规范、优质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以患者为中心,深入到患者中,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了解每个患者的担忧和痛苦,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重视健康教育宣教,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清洁、整齐、舒适的住院环境,提升了患者住院满意度,树立了优质护理服务形象。 记得2016年10月的一天,王向征主任收治了一个50多岁的胃部肿瘤患者。家属告诉我们,他天生脾气倔强,他的决定没人能够改变。一开始他不愿意手术治疗,最后在王主任的耐心解释和沟通下,算是同意了手术。手术后新的问题又来了,不配合治疗,每天不是想拔管,就是不输液、而且还要吃饭,这对于刚刚手术后的患者来说,都有致命的危险。有时候对家人是又打又骂,责任护士都拿他没办法。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在他床边坐下,和这个叔叔聊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说出了心里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一行行热泪滚落了下来。“我现在这样很痛苦呀,不想活了,不如早点死了算了……”“叔叔,我理解你,知道你很难受,但是为了你身体尽快康复,需要你配合我们才行。难道你不想看到孙子、孙女们围在你身边,幸福的一家吗?你哪里不舒服给我说,我来解决你的痛苦。”他把他的痛苦一一向我诉说,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基本都给解决了。自从我和他交流那天起,他认为我是他最信任的人,有什么问题都会找到我。就这样,心与心的交流给了他力量,重新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后来还主动要求下床锻炼,非常积极配合治疗,没过多久就康复出院了。这个患者只是服务的千千万万中的一个,如今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不再是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而应该是亲人之间的交流与陪伴。 2019年9月,岗位发生了改变,我离开了工作22年的外一科病房,到洛阳中心医院去进修安宁疗护,之前只是对人的健康关注的比较多,但从没有认识过“安宁疗护”。通过学习才知道,在生命的终末期,我们要尊重生命,减轻他们的痛苦,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我们不仅要面对“生”,还要正确面对“死”。2020年7月,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住进了金水湾老年科,他们两个形影不离,洗澡、穿衣、吃饭、睡觉,全都在一起。一年后,我们观察到奶奶皮肤发黄,身体状况日趋减退,和家属沟通,给老人检查后发现是胆道肿瘤,但由于老人年龄大,家属不主张积极治疗,让老人不痛苦就行。就这样,奶奶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也没有表现出很痛苦,老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直到11月的一天,奶奶到三楼肾脏内科住院,因病情恶化停止了呼吸,形影不离的夫妻俩只剩下爷爷一人。儿女们都回来给老人办理后事。第二天,爷爷给他家儿子说,想到三楼看看他老伴,儿子告诉他,他妈在三楼输液,先不用去看了,实际上爷爷已经预料到老伴的不测,儿女们怕父亲接受不了,所以不给他说。看到这种情况,我是感觉有点不妥,给他们儿女们进行了哀伤辅导,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七十多年了,最后一刻也不能见个面,对这个老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家属们考虑后同意了我的做法,带着他爸去见老伴最后一面。事后家属告诉我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谢谢你提醒我们,没有给父亲留下终生的遗憾! 2020年,来到护理部工作,在院领导和侯主任的领导下,我需要重新学习各种制度文件,才能适应这个岗位。所有护士们的服务质量怎么样,她们操作的规范性是否到位,患者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都需要不断的去查看、去监督、去落实。护理部没有病房的繁琐工作,但每天也是不停的忙碌着,护士到家、护理质量检查、病房管理、护理技术比赛及创新活动、人力管理等。再加上新冠疫情,更是如履薄冰。尤其是护士到家工作,护理团队的护士们利用休息时间去为患者服务,赢得了患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形象。先后还吸引全国90家医疗机构前来参观学习,68家医院复制该模式上线运行。 2022年,移动护理在各病区护士站正式上线运行。移动护理为临床护理带来了重大变革,将护士工作站移动化,实现床边护理,将护士回归到患者身边。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和腕带标签的智能识别,实现患者身份识别无差错、用药无差错、护理工作可量化,帮助病区护士在护理业务中实时获取患者临床信息、准确地确认执行医嘱,有效实现闭环医嘱,做到正确的病人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 这十年,我与医院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未来的十年,我还会勇往直前,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为二院美好的明天,一直奋斗在路上!
护理部: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