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经过文化路,很惹眼的莫过于刚投入使用的路灯了。相较于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电线杆,用俏丽来形容也不为过。腰杆间别出心裁的彩灯设计,风格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而是多彩搭配,你家红我家蓝,他家是红旗上的两色拼接,另外一家就是流光溢彩了。顶端的路灯设计,也不再是传统的钓鱼灯,而是花朵(请原谅我贫瘠的审美表达)造型,缤纷多彩,很是好看。 不禁感慨,终于等到它的出现。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新冠席卷祖国大地的第一年,恰逢春节,按要求设立发热门诊,兼具诊查、治疗、化验、收费、药房功能,所以,在全民居家的日子里,我们是正常出勤。恰逢事多之秋,人员请假,任务增加,又开始了发热门诊的值班工作。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半夜下班了。在医院上班,没经历过整点班的倒班模式,突然有一天,半夜下班,一路上的风景就变得十分诱人了。尤其是那个时刻。 寒风也不重要,大街上灯火通明,路灯照得很是有感觉,路面估计也很有感觉。我们对马路来说,肯定是出其不意的惊吓。倏得出现,肯定也吓得它一激灵。每次从世纪广场旁边的文化路经过,那漆黑,与其他路段完全不同,此时,就只能依靠我那电动车的微弱的灯光了。其实,看也不看,因为,满大街都没有一个人影。有时间还调侃呢,即便是逆行,也不会有毛线出现的。 每次出人小区,都要在门口登记,我这一天出入次数太多,每次登记时,保安大叔总要提醒我,不能超次数了,超了就不让你进了。心里暗暗想,等疫情散去,非在门口站着,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进出它个一百次,看还有人登记次数没。 后来,大家摸准病毒的性子了,国家出台一项项检疫措施、防疫措施、个人防护指南,为全民健康织紧密网,很快就实现了自由出入的愿望了。然后,我们又开始了另外一个新篇章。 通行大数据、健康码踊跃加入疫情保卫战中,战争一度进入白日化状态,恐有伤及战友之势,此时,全民核酸检测脱颖而出。第一次全民核酸,是2021年夏天,热辣辣的太阳,谁也不放过。初出茅庐,彼此战斗经验不足,负责的街道办事处人员围着大白扛着帐篷跑,老冰棍扎头上,学古人冰块外置降温。到后来,战斗经验丰富了,装备精良了,专用小屋配备上,空调配备上,核酸检测也从紧张的全民变成了日常,日常的防疫筛查手段也变成了核酸48或96小时阴性证明了。而我们也早已在紧锣密鼓的核酸采集中训练一个个变成了快手十三娘。 当大家对核酸检测变成一种习惯,看见没人排队就要上去采一个的时候,国家政策调整为“乙类乙管”,随之而来的是感染高潮。当时,很多平台都不乏这样的戏谑调侃,“国家让封控时,满大街疯狂购物囤货;现在放开了,这整个城市都门可罗雀,这对比,好讽刺。”紧接着,全民坐月子,来个宝鹊嗓,吞刀片,或是感染个“放屁株”、“学习株”什么的,医疗机构被挤爆,发热就诊人群熙熙攘攘,所有的医院似乎一下子都变成了呼吸科,出现“一床难求”局面。同时,对症治疗药物疯抢,N95口罩疯抢,血氧仪、呼吸机,一机难求……似乎彼时的人们都不是以食为天了,改成以药为天了。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感染高峰期逐渐褪去,杨过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或者佯装精神抖擞,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那些年人声鼎沸的夜市街又是叫卖声此起彼伏,食客们又开始比肩接踵,大街上车水马龙,闹市上人声鼎沸,又是一副国泰民安新篇章。
药剂科:王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