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济源奶奶患上老年痴呆,40℃的天气走丢了之后……
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
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
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血浓于水的亲情,割舍不掉的亲情,足以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不易,子女承担父母养老也是充满艰辛。
在市二院老年医学科门诊,73岁的王奶奶正在等待科主任许四化的诊治。
在看病期间,许主任笑着指着王奶奶旁边的儿子询问,“这是谁了?”王奶奶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认真地说,“这是我哥哥了。”
听到王奶奶的回答,她的儿子顿时红了眼眶,下意识地紧紧攥着王奶奶的手,说,“许主任,我妈以后住在你们养老科,拜托你们了。”
王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已经足足三年了。这期间,她的儿子和儿媳工作非常繁忙,而且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再加上王奶奶需要照料,实在让人感到吃不消。
为此,还专门雇了阿姨,但是,患病的王奶奶已经不认识人了,对于陌生人又异常排斥,经常趁阿姨不注意的时候,把正在打扫卫生的阿姨锁在屋子里。为此,短短三年,已经换了4名阿姨了。 儿子拉着王奶奶的手,坚定地说:“妈,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都是我妈。”但是,事实却是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工作及孩子的事情已经自顾不暇,而且,王奶奶还有基础病,需要按时吃药。因为儿子儿媳都是上班族,每次询问王奶奶是否吃药,得到的回复总是吃了。很多次,检查药瓶里的药片总是时多时少,有时候甚至药片数量根本没有动过,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再三考虑下,儿子儿媳带着王奶奶来到市二院老年医学科,希望医护人员能照顾好王奶奶,并且给予王奶奶规范的诊治。

许主任答应了王奶奶一家人的要求,但是,也深知这是一名老年痴呆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后,她和护士长雒明月对医护人员再三交代,一天三次口服药,要送到王奶奶床前,看着王奶奶把口服药服下再离开。还要经常巡视,保证王奶奶在病房。也就是说,住院期间,王奶奶的儿子只需一日三餐给王奶奶送饭,偶尔照顾生活起居以外,其余的事情,都能交给医护人员和护工阿姨来料理。
用王奶奶儿子的话说,自己的妈妈能在这里得到规范的护理,很是放心。住院这段时间,妈妈的面色红润,还胖了呢。定期按照医嘱标准口服药品,定期进行身体体检,他甚是满意。
可谁知,总是世事难料。
早上,老年医学科非常忙碌。医生们查房,护士们推着治疗车给患者输液。
这时候,值班护士陈园喊道,你们谁见到王奶奶了吗?她不在病房,而且卫生间我也找过了,都没有。我看了医嘱,她今天也没有任何检查项目呀。人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句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心都悬起来了。其实,自从王奶奶来到科室住院前,他们就预测过这个问题,毕竟是老年痴呆症。老年人患者病症很多,有的是卧床不起的心肺衰竭患者,有的是经常浑身发抖的帕金森患者,还有的就是像王奶奶一样见到亲朋好友都认不出的老年痴呆患者。
早在住院前,许主任就与王奶奶的儿子沟通,使其了解到王奶奶的病情及住院后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件,王奶奶的儿子专门给她配备了定位手表。当得知王奶奶已经不在病房,医护人员立刻联系王奶奶的儿子,打开定位软件后,发现仅1个小时的工夫,王奶奶已经独自跑到东环路上了。
等把王奶奶接回来以后,王奶奶的儿子对老年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炎热的夏天,现在的气温都将近40℃,要是发现得晚一点,王奶奶一个人在外面,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随着二胎与工作压力的叠加,养老已经成为诸多家庭的第三种压力。为实现新时代的“老吾老以及人老”,致力于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家庭养老无缝对接,构建“医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医养新格局,市二院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一直在不懈努力。
市二院金水湾病区老年医学科是集医疗、养老、康复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科室, 主要是收治带有各种插管(胃管、气管套管)、存在营养风险及长期卧床压疮、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家庭没有护理能力以及老年病关爱治疗护理(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的身患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包含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各种老年性厌食、营养不良等疾病以及内外康复治疗。科室设施齐备,配套完善,拥有诊疗及抢救设备。老年医学科秉承“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工作理念,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老年医学科门诊(本部)电话:0391-6620127
老年医学科住院部(金水湾病区)电话:0391-6620819
办公室: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