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总会看见很多孩子在大街小巷玩得不亦乐乎。孩子对假期的热情,像夏天的烈日般奔放。
在世纪广场,有5名女孩在愉快地玩耍。她们大约7、8岁的年纪,在讨论着如何让毽子飞起来。说罢,大家都在争先恐后的踢毽子,轮到果果踢毽子的时候,毽子调皮地向右边飞去,眼看就要着地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果果赶紧向右边一弯腰一伸腿,毽子开始像被磁铁吸引住了似的,稳稳地被果果控制住了。可是,没几秒的功夫,毽子就开始摇晃,要从果果腾在半空的脚上掉落下来。果果赶忙又用脚接毽子,结果,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只见倒地的时候,她下意识地双手扶地。于是,倒地的重心最开始就放在果果双上肢,然后整个身体才倒在地上。当果果起来的时候,肘部却疼得厉害。爸爸妈妈闻讯赶来,赶紧带果果到市二院骨科就诊。这时候,果果的胳膊已经肿了起来,试一下根本不能活动。

骨科主任王广超接诊,结合患儿外伤史及查体,初步考虑:肱骨髁上骨折。并结合肘关节X线检查结果,明确是肱骨髁上骨折。王主任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应用,告知注意事项,指导功能锻炼,并且定期拍片复查,动态调整外固定松紧度。门诊随访,目前果果小朋友已逐步好转,快乐成长。
在这里科普一下“肱骨髁上骨折”。
1、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干与肱骨髁之间的骨折,约占肘部损伤的50%-70%,常见于3-10岁的儿童,容易并发骨折畸形愈合,因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失治误治易出现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2、应该怎么治疗?
孩子受伤后一定要及时到骨科专科就诊,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检查主要以X线片为主,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型,Ⅰ型骨折无移位;Ⅱ型部分移位;Ⅲ型完全移位。骨折Ⅰ型和Ⅱ型可以保守治疗,Ⅲ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是微创手术方法,其优点是无需切开,术后遗留很小的手术疤痕。
3、石膏固定后家长需要观察什么呢?
观察血液循环:在孩子胳膊骨折后打石膏,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胳膊和手指的血液循环情况,如果有发白或是发紫现象,可能血液循环有问题,要及时就诊。
抬高患肢:石膏固定后需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促进消肿。
及时调整石膏的松紧度:在孩子打石膏后如果感到局部有压痛,要及时来院就诊让医生来调整石膏。
防止过敏:在平时要注意小孩骨折部位的皮肤卫生,适当使用棉棒清理石膏边缘皮肤,以免造成皮肤过敏出现发痒。
避免剧烈运动:平时要注意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随意拆卸石膏,以免骨折部位错位。还要注意避免让孩子剧烈运动,否则会导致再次受伤。
4、术后患者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术后我们应该抬高患肢,手高于肘,肘高于心脏。同时可以做一些握拳松开的动作,以促进患肢的消肿。术后饮食宜清淡,因患儿骨折愈合较快,不需要刻意服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或者食物,如果患儿无特殊不适就可以正常上学生活,但需注意保护受伤的胳膊,避免二次损伤。一般来说术后三周就可到门诊复查,如果骨折愈合满意就可拆除石膏,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术后四周骨折愈合后可以拆除钢针,拆除钢针在门诊就可完成,不需住院也不用麻醉。拆除钢针和石膏后,为尽快恢复关节功能需加强功能锻炼,但应该避免粗暴的功能锻炼手法,以免造成再次骨折、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此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半年再次在门诊复查了解儿童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情况。
假期休息时间,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增加,跌伤碰撞在所难免。伤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如果孩子摔伤后,肘部出现了明显的肿痛和畸形,家长就要在第一时间考虑到骨折的可能性,系统规范诊疗,避免遗留下不可逆的肢体功能障碍。
最后,友情提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不简单!如有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骨科就诊。
骨科:卫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