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医生,早上好……”“齐医生,来了啊......”随着来克井卫生院次数的增多,见面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有同事,有患者,有卫生院的后勤人员……除了几个相熟的同事,我几乎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对我,亲切真挚,让我在这个偏远的卫生院,感受到丝丝暖意。
初来克井卫生院时,我多少带着些许任务化的成分,一年的时间,我干完就走了,仅仅是过客。一个星期,两个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每周四来克井卫生院坐诊,竟有了期待。这种变化,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但我很欣慰自己的改变。

齐医生在克井卫生院工作照
坦白来说,乡卫生院的环境一般,尽管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较之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较于高水平的医院,差距还是不小。面对乡卫生院医生少、患者多、医疗设备落后的现状,我可爱的同事们依然在坚守。他们没有退缩,选择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掌握农村常见基础病、多发病的防治技能。他们为了沟通顺畅不讲普通话,耐心细致坐诊,一句句乡音筑起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医疗长城。他们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对医学誓言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基层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风范。
尽管我们的乡卫生院面临重重困境,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有诸多的细节需要完善,但我的同事们,仍然朴素诚恳、乐观上进,默默无闻,静守时光,托举起乡卫生院的未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这里,借用苏轼的诗,向各位工作在乡卫生院的同仁致敬,共勉!和你们一起忙忙碌碌,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心。
放射科:齐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