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21939050位访问者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医院简介 医院新闻 科室介绍 设备简介 专家介绍 疾病预防 医院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医院文化  
 

记抗微生物药物小类别


发布时间:2023/12/13          阅读次数: 3067次
 
-----------------------------------------------------------------------------------------------------------------------------------------------

    接着来说一说抗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物,顾名思义,作用的对象是微生物,一般可以分类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抗真菌药物。前面我们已经对抗菌药物做了简单的阐述,不再赘述。
    一直以来,我们的焦点都停留在抗菌药物上,捎带着抗真菌药物一起进行了合理应用的监管工作,这是因为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容易发生真菌的二重感染,也就是说细菌感染迁延不愈,就容易合并真菌感染。所以,抗真菌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早些年就已经熟为人知的达克宁软膏,通用名叫做硝酸咪康唑乳膏,就是抗真菌药物的一种。像皮康王(酮康唑乳膏)、酮康唑洗剂,都是妇孺皆知的抗真菌药物。还有氟康唑、克霉唑、益康唑、伏立康唑等,这类药物总结起来就是名字里带了个“唑”字。当然,抗真菌药物也不止于吡咯类,还有多烯类的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的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丙烯胺类的特比萘芬,以及灰黄霉素、氟胞嘧啶,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只是相对于抗菌药物来讲,家族势力略显单薄了些。
    抗真菌药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外用制剂,比如常见的治疗脚气的达克宁软膏,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广告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还有治疗头皮屑使用的酮康唑洗剂,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说完抗真菌药物,就该说抗病毒药物了。
    我们小时候,物质相对匮乏,到了冬季,就会有一样新鲜零食出现——爆米花。做爆米花的来了,就要全村出动了。回家端上点玉米粒,交上钱,小炉子在炭火上来回翻滚,到时间了,还得跑远远的,等那一声响和一缕白烟,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股香甜了。每次吃多了,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嘴上长疮。这就是病毒感染了——传说中的疱疹病毒了。像这种时刻,需要派出的得力助手就是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软膏了。你肯定会说,这药没用过,不过也好了。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还是很强大的。
    其实,说起抗病毒药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新型冠状病毒的余威仍震于殊俗,这就是典型的病毒性感染。还有当年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型性肺炎,无一例外,都是病毒感染。另外,每年秋冬季都会爆发的流感病毒,也是病毒感染。这些特效药,伴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普通人都能够如数家珍地列举一二。比如,奥司他韦,阿兹夫定。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抗病毒药物。比如,肝炎,治疗用药也是抗病毒药物。比如恩替卡韦。还有谈之变色的HIV治疗用药,比如齐多夫定等。
如雷贯耳的当然少不了利巴韦林了。以前经常会提到的利巴韦林片、利巴韦林针,以及利巴韦林颗粒,哪个妈妈会不知道呢?
    抗寄生虫药物听起来神乎其神,说出来肯定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先来说一下寄生虫病的概念。寄生虫病可分为原虫病和蠕虫病,原虫病包括疟疾、阿米巴病、利什曼病等,蠕虫病包括蛔虫病、吸虫病、丝虫病和线虫病等。
    宝塔糖就是最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了,可以治疗蛔虫病、蛲虫病。小时候,饮食卫生较差,小孩子难免会肚子里长虫子,闹肚疼,吃的就是宝塔糖,吃完就会把虫子排出体外。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我们也实现了24小时热水,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冰箱冰柜电视机的电器现代化生活,蛔虫罕见,宝塔糖就又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说起抗寄生虫药物,必须提到一位伟大的中国女性——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住。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对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当然,抗寄生虫药物的队伍也是相当壮大的。这是得益于医学、药学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无数同仁十年如一日的寻找、研究、实验、试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么多选择,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本来一顿饭吃一个鸡蛋就饱了,连续几天都是吃两个鸡蛋,突然有一天又恢复成一个鸡蛋,是不是会觉得有那么一丁点饿呢?或者是不是有一点担心不够吃呢?
    虽然例子有点不是很恰当,也能从中推理出一点点来。每个药物都有它的特性,微生物会在和药物的长期斗争中,筛选出优势群体,逐渐对药物耐药,那这个时候就相当于上面例子讲的鸡蛋少了的情形,药物预期的效果就无法达到,只有加大剂量或者更换为更高级别的药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加以干预,还按照老样子,可能胃口撑大了,就得需要3个鸡蛋,甚至更多鸡蛋才能填报肚子。微生物也一样,会在不断的作战中,不断筛选出优秀的、更为优秀的选手,最终,相当于我们将自己的身体当做微生物的优势个体筛选培养皿,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到那一步,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有人会说,科技不是在发展吗?医学和药学都在发展,那就回有源源不断的新药进入市场。这又不是什么不可再生资源,自然可以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呢?实际上,研发一个新药,需要的时间在十年以上,从研究到上市的平均成本在10亿到30亿美元之间,这还不能保证一定“研有所得”。这样说了,新药研发的速度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能够自如掌控进度的了。
    如果不保护微生物药物,人类终将无药可用。

                                              药剂科:王玉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9-2010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All Rright Reserved 豫ICP备11006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