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欢天喜地过完年,63岁的刘大叔就进了ICU。
有近40年吸烟史的刘大叔,长期咳嗽、咳痰,于4小时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1小时前家属发现他意识模糊,呼之可睁眼,家属心急如焚,便立即拨打120呼救。
救护车在街道上飞驰着,红、蓝警报灯在夜色中交替闪烁,仿佛一颗燃烧的希望之星,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急促的轰鸣声,如同生命的节拍器,每一声都在为时间而战。车内,刘大叔呼吸急促,家属十分焦虑,反复叫了他几次,他都只能抬眼皮看看又闭上眼睛。
救护车呼啸而至,立即将刘大叔送至急诊,心电监护显示,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为50%-60%(正常值范围95%-100%),呼吸35次/分(成年人正常范围12-20次/分),经会诊后,以“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收入重症医学科。
ICU内,医生科学研判,专业分析,有条不紊地全力抢救。门外,家属紧张无助,虔诚祈祷,将全部的希望托付给医生。
蒋万里主任立即给刘大叔进行高流量给氧,但呼吸衰竭情况仍不能纠正,与家属沟通后,给予镇静镇痛条件下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因刘大叔痰液较多且粘稠,为了清除深部痰液及明确肺部情况,王艳梅医生为他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稀释并抽出痰液。退出纤维支气管镜后,刘大叔氧饱和度达到96%,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下来。
待刘大叔抢救过来,告知家属这一消息,他的妻子感激涕零地说:“谢谢你们的专业救治,使他恢复过来,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她给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一直握着王艳梅的手表示感谢,久久不肯松开,是这双温暖的手,重燃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王艳梅,我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从事一线诊疗工作十余年,2022年-2023年在郑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及PCMM呼吸介入基地学习,并通过考核。既能熟练应用超声技术对循环、呼吸等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评估,指导临床;也能熟练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诊治,尤其在呼吸机救治危重症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

随后几天,为改善刘大叔的肺部氧合指数,医护人员每日给他进行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通气,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改善,不良的肺泡减少,萎陷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
在护士们的精心照料下,刘大叔身体情况逐渐好转,几天后,顺利办理了出院。
重症医学科,一个传递着爱与希望的地方,每天都在上演着生与死的较量。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医护人员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用智慧和勇气重燃生命的希望,只因救治,是我们的使命;只因坚守,是我们的担当。
宣传科:苗芳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