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哪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那护理专业一定是其中之一。从事护理工作十几年来,除了本院的学习,科室也会为我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三个月前,我来到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修学习ECMO这项专科技术,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他们有的来自急诊科,有的来自ICU,甚至还有的来自肾内科……有些是省内的,还有一些甚至从东北、四川过来学习这项技术,虽然ECMO是一项限制类的技术,但是它的强大功能却是被各个领域所熟知的,通过这三个月的学习接触,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
仁心 笃行 精诚 致远
这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院训,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四个词语的内涵,每个ECMO的代教老师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院训,在实践中体现着他们崇高的师德与博学的专业技术。每天早上,在查房之前会先带领我们在装机间给我们详细讲解各种机器及耗材的特点,以及预冲时的注意事项,如果时间充裕还会给我们拓展一些体外循环机方面的知识,接下来就会有带教老师带领我们去各个监护室查房,从机器到管路,再到患者的各个方面,都会认真的进行检查然后再给我们分析讲解,最后再制定今天和ECMO相关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在结束了查房之后,各位老师会在百忙之中抽出一段时间来为我们进行授课,也会将临床病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我们对这项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每周二是科室集体学习的日子,各位老师会和我们一起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然后会对学习内容各抒己见,甚至会发起小的头脑风暴,掀起学习的高潮。周三和周四李建朝主任会带领我们组进行查房,李主任对每个病例点评不多,然而简短的几句点评却总是一针见血、高屋建瓴,让我们对每个病例的疑难之处顿悟,很快明白下一步的诊疗方向。并且主任还很擅长于经验的总结,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总结出许多实用的临床经验,比如,左心减压的七个方法、撤机的流程等等,李主任还说,“作为医护人员不能只为了上机而上机,上机是为了给患者争取解决原发病的时间,并在我们专业的治疗和管理下使患者尽快平稳安全的脱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的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我们的品德更需要加强。李主任还告诉我们,ECMO绝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群人,一个团队,密切配合才能真正的让这个神器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作为科室的一份子,我们也要紧跟医院的政策,团结在科主任和护士长周围,急患者之所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
榜样的力量
这里的每位老师都是高学历且师出名门,很多都有国外学习的经历,作为基层的我们经常会以为他们已经如此博学了,是不是每天就动动嘴,指导一下治疗方案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的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里的每位老师都有他们的专长,有的擅长穿刺置管,有的是切开置管,有的是患者内环境的管理,有的则是擅长研究和创新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已经达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我们的老师却在专研自己领域、不断创新的同时还经常参加各种学习,在他们的概念里似乎从来就没有周末、节假日,没有下夜班休息,真正体现了“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仁心不只是对患者
来报到的前两天风雪交加,大雪封路,各个高速都禁止出行,总带教博文老师暖心的在群里提示大家如果有出行困难的同事可以等高速通行后再报道,李主任更是告诉大家如果住宿问题没解决的同事可以临时在科室吃住,瞬间缓解了我出行的焦虑。正式进入科室学习后,科室不仅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并且在我们值班忙错过饭点的时候也会在食堂帮我们留饭。在工作中也会把他们“受伤”的经验传授给我们,避免我们的手被戳伤或者被利器刺伤,防止感染的发生。早上李主任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大家一起跑步,李主任告诉我们ECMO工作不仅仅需要的是精湛的技术,还需要良好的体力,特别是在外出转运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力,可能就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在这里三个月,主任和各位老师不仅仅用他们渊博的学识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知识,更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指引着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分别也是开始
通过三个月的学习,我不仅学会了ECMO的相关技能操作以及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更重要的是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一种态度,一种对团队团结,对患者负责,对自己从严从高要求的更高境界。去时是期望,回来时是收获,星光不问赶路上,岁月不负有心人,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
内一科:赵旭琳